皮肤癌专题
皮肤癌是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较少转移的一类恶性肿瘤。在白种人为主的国家,皮肤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在我国皮肤癌比较少见。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60-70岁为发病高峰。男女之比为2:1。主要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两类。因其容易被发现,可获及时治疗,90%以上可以治愈。但肿瘤本身被忽视或不完整的切除活检及不正规的随诊,也有出现远处转移而死亡者。因此,必须重视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原发癌和正规的随诊。
一、皮肤癌有哪些病因?
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皮肤癌发病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过度阳光暴晒,因紫外线照射量大而致癌;(2)电离辐射,如从事放射工作者因长期接触中、小剂量的放射线或接受放射治疗患者的皮肤发生癌变;(3)经常接触砷、多环碳氢化合物、沥青等化学致癌物质;(4)严重烧伤疤痕;(5)癌前期病变:如角化病、着色性干皮病、慢性炎症、狼疮后皮肤萎缩、表皮炎后缩等。(6)免疫抑制。
二、皮肤癌有哪些表现?
(一)基底细胞癌:为最常为见的皮肤癌类型,比鳞状细胞癌多4-5倍。中年多发(50-60岁),好发于头颈部、躯干和四肢,尤其好发于面部的鼻、眼睑及颊部周围,肿瘤生长非常缓慢,典型的表现为皮肤病变周边呈珍珠样隆起,表面有毛细胞血管扩张,通过直接侵犯及侵蚀包括骨及软骨在内的各种周围组织进行扩散,有“侵蚀性溃疡”之称,可以持续多年,但不出现淋巴及血行转移。
(二)鳞状细胞癌:男性,50岁以上户外工作者多见,常见部位为头颈部及上肢。常在慢性放射击性皮炎、疤痕、窦道、慢性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可以表现为扁平溃疡,直到呈现为菜花样大肿瘤。以局部浸润为扩散途径,出现淋巴转移较晚,通常局限于区域淋巴结,血行转移罕见。但肿瘤被忽视,也可能发生远处转移而引起死亡。
三、皮肤癌的诊断
当怀疑有皮肤癌时,应该到医院就诊,进行病理检查。以下情况为高度可疑早期恶性病变,应该及时做病理学检查:(一)经久不愈、或时好时犯或少量出血的皮肤溃疡。(二)凡光化性角化病出现流血、溃烂或不对称结节突起等征象。(三)往日射线照射过皮肤或旧创伤疤痕,或窦道出现溃疡或结节突起时。(四)久不消退的红色皮肤疤,其上显示轻度糜烂时,当警惕原位癌可能。
四、皮肤癌的治疗方法与预防
皮肤癌确诊后如首次治疗彻底,90%以上可获治愈。治疗皮肤癌的方法有多种,各种方法均有其适应症,应正确选择应用。如原发肿瘤较小,而未侵犯骨头,手术和放射击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此外,冷冻外科和化学外科也都能达到同等满意的疗效;如果肿瘤已侵犯骨头,首选手术治疗,其次是化学外科治疗;中等大小或较大的肿瘤可采用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外科治疗;冷冻治疗、局部化疗和免疫治疗适于经严格选择的病人应用。
许多皮肤癌都可以容易地被手术切除,但位于面部的皮肤癌,出于美容考虑,或肿瘤巨大、广泛破坏者,不适宜手术治疗。放射治疗适用于未侵犯骨或软骨的任何部位原发性皮肤癌。对如鼻、眼睑等特殊部位,放疗因不影响美容而优于手术。但放疗可引起皮肤颜色及结构改变,并持续多年,放疗对于手术后复发也适合,但在疤痕上发生的癌则疗效差。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应选择放疗。化学外科是用氯化锌糊剂固定肿瘤后,水平方向将其削下,送病检,如此反复一直至切缘无癌为止,适用于肿瘤范围较大,边界不清者,或手术放疗后广泛复发者。冷冻或激光治疗只适宜于小而表浅的基底细胞癌,这些治疗方法有发生疤痕的可能,应填重使用。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老年人、多发、复发及表浅癌原位鳞癌和癌前病变,可用5%5-Fu油膏或0.1-0.2%博莱霉素(或平阳霉素)软膏搽患处。一般皮肤癌不必全身化疗,但在疤痕基础上发生或皮肤和粘膜交界处的鳞状细胞癌,免疫功能低下,以及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也可考虑全身化疗。
庆肤癌经治疗后应定期复查,以便观察疗效及早期发现新病灶。复查包括肿瘤中位、区域淋巴结和暴露于阳光的皮肤等。
预防皮肤癌,应避免长期日光强烈暴晒,避免和致癌物接触,积极治疗癌前病变。一旦发现皮肤可疑病变,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尽早做病理学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丘希辉 许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