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上皮的癌,包括腺癌、腺棘癌、腺鳞癌及透明细胞癌、乳头状浆液腺癌等类型,其中腺癌占90%左右。其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大约为20-30%,居于第二位。子宫内膜癌患者70-75%为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59岁。随着妇女平均寿命的延长、使易感人群增加,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在西方某些国家已成为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在我国子宫内膜癌也有增多趋势。
一、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研究表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子宫内膜癌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粒层细胞瘤,无排卵功血等雌激素水平增高的有关妇科疾病合并共存,另外接受外源性雌激素的妇女,指替代疗法时使用的雌激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增加6-12倍,并随着剂量培加和时间的延长,危险性逐步增加。
2.与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关系:妇女长期无排卵,雌激素持续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增生性病变,从正常内膜发展为腺囊型、腺瘤型及不典型增生过长,后两者与宫内膜癌关系密切。
3.体质因素:子宫内膜癌常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即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联征。合并肥胖者约45%,合并糖尿病者占5-45%;合并高血压者25 -60%。而且研究资料显示肥胖病人患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随体重增加而上升,体重超过正常体重的9-20公斤,危险性增加3倍,超出20公斤者,危险性增加10倍;高血压患者子宫内膜癌的危险性增加1.7倍;糖尿病增加2-3倍。
4.不育、未产、延迟绝经: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约21%未曾生育。52岁以后绝经者比49岁以前绝经者,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高2-4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绝经年龄比一般妇女平均晚6年,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约占70%。
5.家庭癌瘤史,有多发癌及重复癌倾向(乳腺癌、卵巢癌)病史等。约20%内膜癌患者有家族史。内膜癌患者近亲有家族史比宫颈癌患者高2倍。
二、子宫内膜癌分期
1.临床分期:分为四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
2.手术—病理分期:分为四期(FEGO 2000)
Ⅰ期 肿瘤局限于宫体
Ⅰa癌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Ⅰb癌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Ⅰc癌瘤浸润深度>1/2肌层;
Ⅱ期 肿瘤侵犯宫颈但无宫体外蔓延
Ⅱa宫颈内膜腺体受累;
Ⅱb宫颈间质浸润。
Ⅲ期 局部和/或区域的扩散
Ⅲa癌瘤累及浆膜和(或)附件和(或)腹腔细胞学阳性。
Ⅲb阴道转移;
Ⅲc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Ⅳ期
Ⅳa :癌瘤侵及膀胱或直肠粘膜;
Ⅳb 远处转移(不包括阴道、盆腔浆膜附件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但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转移)。
第一种分期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无法手术、单纯放疗者,少数首选放疗的患者。第二种分期方法是国际妇产科联盟1988年10月推荐使用的分期方法,现多采用此分期方法。
三、子宫内膜癌有哪些表现?
1.阴道流血:阴道不规则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为常见的症状,据统计其发生率为88-90%。绝经后妇女表现为持续或间歇性流血,绝经时间与出现阴道出血的时间间隔愈长,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机率愈高。未绝经妇女则多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
2.阴道排液:阴道排液常为瘤体渗出或继发感染的结果,发生率为10-47%,可为白带增多或血性分泌物,若肿瘤坏死并有感染时,则为恶臭的排液。
3.下腹疼痛或其他症状:出现下腹疼痛往往是癌症晚期的表现,当癌灶侵犯宫颈,堵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液或积脓,从而引起下腹疼痛,晚期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也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下肢疼痛。此外,还可出现贫血、消瘦、恶病质等。
4.妇科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宫颈多正常,宫口有分泌物或血流出,随着疾病的发展,子宫稍大,质较软;老年妇女子宫不萎缩,晚期可有子宫增大,若合并宫腔积脓,子宫明显增大,有时可见癌组织从宫颈口脱出,附件肿块,贫血及远处转移的体征。
四、子宫内膜癌需要做哪些检查?
除常规的妇科检查外,下列检查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有重要的帮助。
1.细胞学涂片:包括阴道细胞涂片和宫腔细胞学涂片,前者阳性率低,后者阳性率高。
2.分段诊断性刮宫:是确定子宫内膜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并可作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的依据。
3.宫腔镜检查:宫腔镜已广泛用于宫内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膜癌的定位和分期。
4.阴道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内有无赘生物、内膜厚度、肌层有无浸润、附件肿物大小及性质等。
5.其他:MRI、CT、淋巴管造影及血CA125等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五、治疗
1.手术:为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适用Ⅰ、Ⅱ期及部分Ⅲ期患者,Ⅰ期:子宫次广泛切除术及双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或)活检术;Ⅱ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Ⅲ期(或以上):以综合治疗为主,多首选放疗,或经放疗使癌灶缩小后再手术,手术可确定诊断,尽可能切除肉眼可见癌瘤,进行肿瘤细胞减灭术,以利术后放疗、化疗和激素治疗。
2.放疗:分为单纯放疗,术前放疗及术后放疗。单纯放疗多用于晚期或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高龄及无法手术的患者;术前放疗主要是控制、缩小癌灶,创造手术机会或缩小手术范围。术后放疗主要是补充手术范围不足以及腹腔冲洗液阳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等辅助治疗。
3.激素治疗:为辅助治疗措施之一,多用于晚期或复发患者,对分化良好、孕激素受体阳性者疗效好,主张高效药物、大剂量、长疗程运用,可用甲孕酮、甲地孕酮或已酸孕酮等,亦可加用三苯氧胺。
4.化疗:多用于特殊病理类型,癌瘤分化差,雌、孕激素受体阴性患者或为晚期复发癌的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5-氟脲嘧啶,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等,多联合用药。
六、预防
子宫内膜癌尚无确切的预防措施,但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是有可能的,这就需要定期进行防癌症普查,注意上述高危因素,出现更年期月经紊乱或绝经后阴道流血者,应常规进行分段诊刮,以便能及时发现子宫内膜癌。 (黄 萍 杨 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