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服药期间最好不要饮酒
所属分类:[肿瘤科普]
来源:优米软件下载官方版
更新时间:2009-10-23
|
|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通常在肝脏迅速而完全地被氧化。通过肝脏的乙醇脱氢酶转化为乙醛,然后依靠乙醛脱氢酶和肝内的P450把乙醛氧化为无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乙醇还与不少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时服用可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有可能增大药物的作用或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物的疗效,增加毒性和不良反应。
1.抗菌药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呋喃唑酮、氯霉素、酮康唑、灰黄霉素等药物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而乙醛脱氢酶又是分解乙醇的重要酶,缺乏时就阻断了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进一步代谢,导致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出现皮肤潮红、头痛、恶心、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对心脏病、脑血管病患者有致命的危险。因此,无论是口服还是注射此类抗菌药,均应忌酒。
酒与抗结核药利福平同期服用,所含乙醇能影响人体对其吸收率,降低生物利用度,并加重其对肝脏的损害。酒中所含乙醇能加重环丝氨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症状,如头痛、头晕、嗜睡等,甚至引起惊厥。
2.神经精神类药
乙醇是肝药酶抑制剂,可使地西泮、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的半衰期延长,代谢减慢,从而使药物的镇静及呼吸抑制作用大大增强。乙醇还可与水合氯醛结合生成具有毒性的醇合三氯乙醛,使毒性加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加之乙醇本身对中枢神经也有抑制作用,因此酒与这些药物合用非常危险。
同时,饮酒可激活抗癫痫药的药物代谢酶,加速这类药物的代谢,而降低药效。
对精神病人来说,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等能抑制乙醇代谢,使乙醇分解缓慢,加重颜面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酒与阿 米替林、丙咪嗪、氯丙咪嗪、多虑平等同时服用,能加快其代谢,导致这些药物毒性增加。
2.解热镇痛药
乙醇能促进胃酸分泌、损害胃粘膜,若与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合用,则加重对胃肠粘膜的刺激和损害,可增加药物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乙醇还能抑制扑热息痛的排泄,若同时使用超剂量的扑热息痛,可引起严重肝坏死或肝昏迷,甚至导致急性肾衰竭致死。
另外,酒与吗啡、氢化吗啡、哌替啶等止痛药合用时,易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3.心血管用药
酒与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强心药合用时,乙醇会降低血钾浓度,而低血钾又能增强人体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的敏感性,导致患者洋地黄中毒。
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如同时饮酒,所含乙醇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会产生严重低血糖发生导致突然晕倒,有时还可使病人发生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神经系统疾病。
服用降糖药物如格列本脲、氯磺丙脲、二甲双胍时,如果少量多次饮酒,会促进肝药酶分泌,使降糖药加速代谢而降低疗效。大量饮酒则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使降糖药的代谢受阻,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出现头晕、呕吐、心慌、出冷汗、昏睡、血压下降等症状,并可诱发乳酸血症,严重者可导致休克而危及生命。
5.维生素、抗过敏药
酒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同服,所含乙醇对胃粘膜有一定刺激和直接的毒害作用,影响人体对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吸收,降低药效。与维生素A"> 总之,服药期间尽量不要饮酒。对饮酒嗜好者,临床医生应再三嘱咐病人在服药前1~2天禁酒,以免体内尚未完全代谢的乙醇影响药物的疗效。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有一个过程,部分药物代谢比较缓慢,故服药后5~7天内也不宜饮酒。
|
上一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