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利用影像设备引导,采用专门器械进行诊断与治疗边缘学科。
概述:来源英文INTERVENTIONAL RADIOLOG,前字英文原意是干预意思,国内译称为介入放射学,也有称为放射外科学,八十年代在我国开展,现已形成专门临床边缘学科。
分类:1血管性介入技术 以SEDINGER’S为基础的血管路径进入技术2 非血管性介入技术 以经皮穿刺和通过体腔为进入路径技术
介入技术基本操作分类:
1 经皮穿刺 2 切割组织 3内或外引流 4扩张 5灌注 6栓塞 7内置内涵管或支架8造影
介入技术特点:
A微创 B可重复C定位准确D合并症少E安全F恢复快G住院时间短
恶性肿瘤血管性介入诊断与治疗理论基础与应用:
肿瘤血管生长快,造影与正常组织形成对比2肿瘤存在主干动脉供血,通过动脉直接给药能提高局部有效浓度,药物通过体循环也可起全身作用3与肿瘤药物药动力学有关[A浓度依赖性药物,典型药物如阿霉素B时间依赖性药物,典型药物如5-氟尿嘧啶]。介入使用化疗药物为了提高局部浓度,一般采用浓度依赖药物,高浓度一次性给药,如采用时间依赖药物,需局部給药与静脉全身给药配合4与药物停留靶组织时间相关:可使药物与碘油形成不稳定胶体缓慢释放,延长在靶组织停留时间5可阻断肿瘤部分血液供应,短暂或永久阻断肿瘤供血。
肿瘤非血管介入治疗诊断理论基础与应用:
影像引导下定位准确,微创取得各种临床信息和病理资料2内置内涵管和支架3导入外来治疗物如射频治疗和粒子植入内照射治疗
介入技术应用局限性:
肿瘤动脉供血多途径和多样性2肿瘤动脉血管负血性3药物作用不完全性4肿瘤动脉血管再通性5肿瘤动脉血管变异性
临床应用前景:
广泛应用临床诊断与治疗,部份介入手术是常规外科手术替代方法,与临床各学科渗透越来越密切。
介入科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