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是一个长管状的肌性器官,它上承口咽部,向下止于胃的贲门区,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分,而且还存在着三处较明显的生理狭窄。食管癌是食管粘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目前对其癌变机理还未完全明了,多数资料表明食管癌的发生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多阶段过程。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发现,不管是食管早期癌或者是中、晚期癌,其食管粘膜的非癌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表现为粘膜糜烂、上皮萎缩或上皮增生。研究也表明,食管上皮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是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其中15-20%最终发展成为食管癌,故认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是主要的癌前病变。
高发区人群中,正常食管由于营养因素(如维生素B2及C等)、微量元素等的缺乏,易于引起食管炎;饮水及霉变食物中的毒素等化学因素作用,粗糙食物的长期磨损,更可能是其食管炎的发病条件。因而高发区居民的食管炎相当常见。另外,食管受到其他慢性刺激的病人,如饮酒、抽烟、口腔卫生差、食物过粗或过热、食管胃反流、上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膈疝、憩室、腐蚀性狭窄、食管环、长期不愈的溃疡糜烂等,也会引起食管的慢性炎症。从而导致食管上皮对致癌物质防御功能的降低,使食管上皮细胞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增加。
在慢性炎症这种背景病变下,受损的食管更易被细菌及真菌侵犯,食物或饮水中的亚硝胺及毒素在局部明显增加,形成“始动因子”,使食管的薄弱环节(炎症病灶)形成癌前病变。环境中的致癌物质(促进因子)持续作用于此处而发展为癌症。这就是近年来已得到公认的“癌变二阶段学说”。
由此可见,食管癌的形成过程有着多因素的作用,并且经过一个相当于长的发展阶段。如果能够明确其发病机理,对食管癌的防治将有重要的意义。当然,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可能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多数研究表明,接触共同的外界致癌物质似乎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