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科普知识
所属分类:[肿瘤科普]
来源:优米软件下载官方版
更新时间:2013-05-05
|
|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至少有500万癌症患者在遭受疼痛的折磨。在我国,每天有超过100万癌症病友遭受疼痛的折磨。其中25 %的病友未得到治疗,63.4% 的病友治疗不充分。
疼痛对癌症患者的影响-----疼痛对癌症患者及家属是一种折磨;疼痛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对睡眠造成影响,食欲下降,免疫力下降;慢性剧烈疼痛得不到缓解,会发展成为顽固性疼痛,成为一种疾病;甚至导致患者自杀的原因之一。
疼痛治疗不充分的原因
1) 医生
医务人员对癌性疼痛程度估计不足,与患者不如实报告疼痛有关,有调查显示:只有12.7%的患者会主动报告疼痛。医务人员过分担心药物的成瘾性。 2)患者
患者认为晚期癌症本身就有疼痛,疼痛是不可避免的;担心医生将治疗重点放在止痛上而忽略了癌症本身的治疗;怀疑药物的止痛效果,认为服了药可能还是痛,不如不吃药;担心对止痛药产生耐受性,以后疼痛加重时无药可治;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害怕成瘾,将临床应用麻醉药品等同于吸毒。 无需忍痛的理由
止痛药物的选择是根据疼痛程度,疼痛程度重,不等于癌症就到了晚期,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物控制疼痛。中重度癌痛可以用阿片类药物控制疼痛,绝大部分病友可通过合适的止痛药物和剂量控制疼痛。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会影响病人的睡眠、食欲,减低病人的抵抗力,从而使肿瘤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疼痛应积极控制。大量国内外临床实践表明:癌症病人镇痛使用阿片类药,成瘾者极其罕见。 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 1. 按阶梯给药 不同程度的疼痛选择相对应阶梯的药物 选择镇痛药应从低级向高级顺序提高 弱化中度疼痛药物的使用是目前的趋势 2. 口服给药 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简单、经济、易于接受 稳定的血药浓度(与静脉注射同样有效) 更易于调整剂量和更有自主性 不易成瘾及产生耐药 3. 按时给药 即按规定的间隔时间给药,如每隔12小时一次,无论给药当时病人是否发作疼痛。 4. 个体化给药 对麻醉药品的敏感度个体间差异很大,所以阿片类药物并没有标准量。应该说凡能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且副反应最低的剂量就是最佳剂量。 5. 注意具体细节 对用止痛药的患者要注意监护,密切观察其反应,目的是要患者能获得最佳疗效而发生的副作用却最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的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便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精神错乱、尿潴留、身体依赖性及心理依赖性 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A. 便秘的处理 最重要的是预防便秘。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鼓励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和适量的粗粮),多喝水,每日清晨用温开水冲服一些蜂蜜,多活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用通便的直肠栓剂如开塞露最好在清晨使用。 如出现便秘,首先评估原因和严重程度,在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给与预防性用药,根据需要调整泻药剂量至最大剂量+大便软化剂,以保证每1~2天1次肠道正常排便。重度便秘可使用强效泻药:口服硫酸镁30~60ml/d,连续用3天,如通便无效可进行灌肠。 B. 恶心呕吐的处理 发生率约30%,一般是用药后4~7 天,恶心呕吐逐渐减轻。初次使用吗啡类药物的第一周内,最好同时使用止吐药,常用甲哌氯丙嗪、胃复安、吗丁啉、维生素B等药物作对症处理。重度恶心、呕吐应该按时给予止吐药,给予恩丹西酮4 mg静脉输注12 h一次;或口服恩丹西酮8mg,每12小时一次。 恶心呕吐持续一周以上,排除其他原因,则应减少阿片类药物剂量或将口服给药改为其它给药途径,可以取得同样的镇痛效果,而且恶心、呕吐得到缓解。不过这些都是一过性的,大概服药一周后会自行消失。 C. 过度镇静 表现:思睡、嗜睡 预防:初次用量不宜过高,规范地进行剂量调整 治疗:减少阿片类药用药剂量,或减低分次剂量,增加给药次数,或换止痛药 D. 尿潴留 发生率低于5% 预防:小剂量起始,定时排尿 处理方法: 流水诱导、会阴部冲灌热水、膀胱区轻按摩 一次性导尿 E. 呼吸抑制 |
上一个:应对化疗引起的呕吐
下一个:没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