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2025年11月03日 11:41:55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室动态
    艰辛和执着的追求
    所属分类:[科室动态]      来源:优米软件下载官方版      更新时间:2009-07-10     

        我们永远怀念和感激为放疗科筹建和发展而沤心沥血的老一辈领导和专家。宗永生,沈忠英,江希雁,陈秉夑,唐慧明,周修国等历届学院和医院的院长们,还有许许多多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们,我们的路,倾注了他们太多的心血。想起他们,我们就感到背后有殷切的眼光,有推动我们不懈不怠继续前进的动力! 

     足迹和汗水 

        追寻走过的足迹,往事不堪回首。1989年9月放疗科在附一院的肿瘤部开业的时候,病房设在1957年建造的破旧红砖楼二楼。仅有的一台法国产CGR钴-60治疗机和30张病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就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辛的起步。值得庆幸的是,陈志贤教授一开始就严格要求,狠抓规范,决不苟且,使放疗科一起步就走向规范管理规范诊治的正确方向。那是一个市场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医院运营方式的时代,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必然的理念。在这样的形势下,陈教授顶住来自医院部分同志的压力,坚持质量第一,反对片面追求病人数量,反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2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尤其感谢陈教授当年的远见卓识。正是这种正确的理念,奠定并形成了放疗科规范、科学、追求质量和病人第一的传统和学风。
        历史和人生都充满着偶然性和不可选择性。当年,一群充满智慧和梦想的医科大学毕业生伴随着放疗科筹建的脚步,走进了这个专业,从此与放疗科结下不解之缘。在放疗科发展的艰难路上,困难接踵而来,他们迷茫过彷徨过。但事业和团队的情结,病人期盼的眼光,最终还是使他们的命运与放疗科连结在一起。他们是垦荒者,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把智慧和汗水,都贡献给了放疗科。他们之中不少人,有机会可以留在美国,有机会可以去其它国家,有机会可以去其它医院,有机会去从事其它专业,有机会更快更好更容易地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但是他们选择在这里,吃力地执着地推动这放疗科往前走。我常想,支撑他们走过来的,纯粹是一种责任和承担。
        一个放疗科,短短几年内先后有两个医生通过激烈的竞争,严格的考试遴选,获得何何李基金资助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放疗科学习,这是十分难得的。林志雄医生和陈志坚医生先后获得这样的机会,他们开阔了学术视野,接触了学科发展前沿,清晰地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清楚地知道了我们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学习归来以后,都成了学科的带头人,成为放疗科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支撑。
        1991年,我们开展了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1995年,第一台电子直线加速器安装使用。2000年,CT模拟定位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安装使用。2003年第二台直线加速器安装使用,同时配备了自动多叶光栅。2006年调强适形治疗技术开展。虽然缓慢,虽然艰难,但一步一个脚印,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止过。
        为了放疗科的设施,我们不得不放下书生架子,学着跟各路神仙打交道,上至公安部、卫生部,下至汕头海关,更不用说关系密切的职防所、卫监所、环保局。今天为的是充分利用政策为医院减免几十万几百万的关税,明天又为了项目的论证评审更快通过。
        汗水和喜悦交织,陪伴着我们一路执着的追求。上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用纤维内窥镜常规检查观察头颈肿瘤放疗反应,在国内当时能够这样做的放疗科不多。总结这项工作的结果,我们很快地发表了我们科室在《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上的第一篇论文。在我们开展近距离后装治疗的时候,国内在短时间内突然掀起后装治疗热潮,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现了后装治疗滥用的乱象,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一直守住了科学和道德底线,守住了学科的良心。还撰文在报纸上对后装治疗进行科普介绍,谴责违反科学规范的乱用现象。在直线加速器使用的同时,我们开展了热塑面罩和低熔点铅个体化铅挡治疗,这项技术的开展在当时的国内也是属于比较早的。现在的年轻医生可能不完全体会这项极为普通的固定技术在当时的意义。1995年9月我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学习时带回了10张热塑面罩,几乎是视为至宝的。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在病人脸上画红框那种既无视病人尊严又无法保障治疗准确的方法终于成为了历史。CT模拟定位和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安装使用,这个项目在当时的广东省是领先的,从此我们的放疗在物理上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可以肯定地说,由于影像靶区和物理剂量的明确,这一技术台阶的跨越,使我们能够提高肿瘤控制率并同时降低正常组织的损伤,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治疗水平的提高。
        到了2002年,我们科室规模扩大,在崭新的住院楼拥有三个病区150张病床。科研教学和人才梯队建设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进一部凸显。我们欣慰地看到,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进步是明显的。我们的人才构成,从原来只有1名硕士,到现在有1名博士和10名硕士,3名教授和主任医师,4名研究生导师。我们承担了5年制,7年制临床医学生的专业教学,承担了肿瘤学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教学相长,科研和教学推动了学科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频繁开展。先后多人在国内外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或宣读学术论文,全国、省、市各级学术团体有了我们的位子。2006年5月我们科室主办了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放疗专业学术会议。我们的放疗科逐渐为外界所认识。
        汗水是我们的团队一起洒下的,收获的喜悦也应该由我们的团队一起来分享。
        我们要感谢放疗技术员一路洒下的汗水。多少个节假日其他科室还在休息的时候。他们仍在上班,多少个清晨黑夜他们为了治疗病人而在忙碌。为了坚持工作使病人的治疗不间断,我国实行多年的黄金周假日,他们都没有完整地享受过。
        我们要感谢我们的护士,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物理师,是他们默默无闻的辛苦奉献,共同支撑了我们的学科。 

    收获和憧憬

        我们必须以翔实的数字来检阅我们的收获。
        1997年我们总结了1989年至1992年,也就是放疗科开始治疗病人的头3年中收治的423例鼻咽癌病人的疗效,结果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45.6%。今天,我们的鼻咽癌常规技术放疗的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70.2%。IMRT治疗的病人我们还来不及进行疗效的总结,其5年生存率有可能还更高一些。20年间我们把鼻咽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接近25%。这是我们对数千例病人长期随访得出的确凿统计结果。须知肿瘤的治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背后都渗透着艰辛的汗水!这是值得骄傲的成绩!如果说我们用20年的时间去追求一个梦想,那么今天我们可以无比欣慰地说,我们用艰辛的付出收获了更多病人的生命的希望,呵护了更多病人家庭的幸福,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呢?
        用三维适形治疗技术加上同期化疗,我们的随访结果显示: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达29%,这又是疗效的大幅度的提高!但严谨的学术态度要求我们还必须扩大病人数延长随访期,以确认我们的治疗结果。
        宫颈癌的发病率在迅速升高,病人数越来越多。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和同期放化治疗策略的普遍实施,我们在门诊随访和复查工作中明显感觉到,局部复发的病人越来越少,生存的病人越来越多。但遗憾的是,由于有些记录和资料的缺失,至今还拿不出我们科的宫颈癌放射治疗结果的科学统计资料。这说明我们平常工作中病历资料的完整性亟需改进。
        我们在汕头率先与外科一起开展了乳腺癌保乳治疗。经10年以上的随访,病人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当看到患食管癌的老人放疗后十几年仍满面红光享天伦之乐,患鼻咽癌的年轻的姑娘治愈后结婚生下健康的双胞胎,患乳腺癌的的女教师经保乳治疗后仍丰姿绰约站在讲台上,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有幸福感呢?我们播撒了汗水而收获的是生命啊!
        从1992年我们在中华放射肿瘤杂志发表了放疗科的第一篇论文起,我们不断在这份代表国内放射肿瘤学最高水平的刊物发表研究文章。由于坚持严谨的学风,不片面追求数量,而是注重研究的实际学术价值,因此这些文章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据2004年中华放射肿瘤杂志的统计,我们放疗科在该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用率在全国排名第14。我国有1000多个医疗机构有放射治疗专业,即便是排名14,也殊属不易。此期间,陈志坚主任的《食管癌CT模拟和常规模拟的比较》一文,是被引率最高的文章之一。而林志雄主任在国际放射肿瘤杂志发表的文章是我院影响因子最高的SCI收录文章。目前我院发表的9篇SCI收录文章中,以我们放疗科为第一作者的占了5篇,而其他4篇则是以我们科的医生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的。
        更令人高兴地是,一批年轻学者在我们这里出发走上了专业道路。 我们培养研究生24  名,已经毕业16名。其中有3名考上博士生。毕业的学生都已经在专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0年,一段匆匆而过的历史。
        20年前我们建科初期,周围环境一似废墟,满目疮痍。90年代初我的美国老师Dr.Brady表示他访问中国时愿意取道来汕,他是当时的美国放射肿瘤学会主席,圣经式教科书《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Radiation Oncology>作者。我尴尬地婉谢他的好意,因为把当时我们寒碜的条件和环境,示以著名美国学者,实在有损中国形象。今天我们的条件虽仍简单,但不至于不可见人了,可是我的老师也垂垂老矣。
        这是创业的20年。创业难,放疗科的创业尤其艰难,因为放疗科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掣肘。第一代创业者在艰苦的条件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耗去了大量的本来可以创造学术成果的时间和精力,以垦荒者的勤劳,不辞琐碎,含辛茹苦,一砖一瓦地构筑起学科的平台;用精卫填海般的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起原始学术资料,让年轻学者可以在这片开拓了的园地上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学术的追求,学科建设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该永远保持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永远保持进取的雄心,永远坚持无微不至、臻于至善的工作理念。
        每当我看到我们科里的年轻人时,我心里就特别开心。尤其是这几年毕业的年轻医生,他们素质良好,基础坚实,视野宽广,思维敏捷,风华正茂,充满活力。他们是我们学科发展的希望!只要我们引导他们学习更加进取,治学更加严谨,他们很快就会成为我们科的栋梁之才。我充满信心地憧憬着10年后、20年后我们放疗科的美好前景。

Baidu
app优米